献主节——亲眼所见的救恩
东正教会在每年的2月2日,纪念耶稣基督在出生后第40天,按照摩西的律法,在耶路撒冷的圣殿,被献给上帝。从12月25日基督圣诞节开始计算,第40天正是2月2日。这一天被称为献主节(the Meeting of Our Lord and Saviour Jesus Christ in the Temple),是东正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根据《路加福音》的记载,玛利亚按照摩西律法,满了洁净的日子,就与约瑟一起,带着婴儿耶稣,去耶路撒冷的圣殿,要把他献与上帝(2章22-38节)。
所谓“洁净的日子”是指,按照《利未记》12章的规定,犹太妇女在生男孩后的40天中,从宗教礼仪的角度看,是不洁净的。在此期间,她们不能进入圣所,也不能触摸圣物。满了这40天后,这些妇女要到祭司那里,举行洁净的礼仪。
《出埃及记》13章2、12-13节又有规定,以色列中所有头生的,都要归于上帝。玛利亚与耶稣到圣殿,正是为了履行这些犹太宗教义务。
与此事相关的还有两位重要人物,他们也都被记载在了《路加福音》中,就是义人西面和女先知亚拿。他们的公义和虔诚得到上帝的承认,上帝允许他们在这一天觐见婴儿救世主。因此这一天也被称为觐主节。
东正教的圣像,作为用色彩宣讲的福音,自然也不会错过献主节这个主题。
画面正中,圣母玛利亚正在把耶稣交给西面。
东正教的圣诗称呼西面为祭司,因此他在这里代表上帝,接过玛利亚奉献的婴儿。
正如圣经所记载的,西面深知这个婴儿的神圣,他躬着身,低着头,遮掩起双手,恭敬地接过耶稣。
不直接用手,而是隔着布,来迎接或者触碰神圣的事物,是谦卑恭敬的表现。
这个场景让我们想起西面的祈祷:“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话,释放仆人安然离去,因为我的眼睛已经看见你的救恩,就是你在万民面前所预备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荣耀。”(《路加福音》2:29-32)这段祷文也经常被用在教会活动的结尾,用以表示感恩。
画面中的另一位女性,是女先知亚拿。
在东正教圣像中,圣母区别于其他妇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她的头上和两肩上,各有一个星形的图案。这三颗星代表的是圣母的永贞,也就是玛利亚在生耶稣之前,生耶稣的过程中,和生耶稣之后,都保持着童贞之身。这是其他妇女所没有的特点。
亚拿手里拿着一个卷轴,上面写着:“这个孩子建立了天地。”
约瑟站在一边,手里捧着两只鸟,这是要为玛利亚的洁净礼献上的。这是按照《利未记》12章6-8节的规定,经济条件好的妇女要献上一只羊羔和一只斑鸠或雏鸽,条件欠佳的,可以献上两只斑鸠或雏鸽。这个画面就为我们表明,降世为人的上帝圣子,生活在朴素的家庭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约瑟也是垫着布,捧着祭品的,表现出他对祭品的恭敬。
在这幅圣像中,约瑟并不占据画面的重要位置。这并不是偶然。
在东正教的传统圣像中,我们很难见到约瑟亲密地与玛利亚和耶稣在一起。
在描绘基督圣诞的圣像中,约瑟通常也是在一个角落里,远离圣母子。
这是教会在提醒我们,约瑟是玛利亚和耶稣的看护者,他不是耶稣的父亲,与玛利亚也没有夫妻关系。东正教会称呼他为“订婚者、义人圣约瑟”,这是教会对他的定位。
把约瑟、玛利亚和耶稣放在一起,组成一个所谓的“圣家”,是天主教的概念。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近现代,随着西方政治经济对东正教地区的影响,“圣家”的画面也流入了东正教会,但这并不符合东正教传统。
熟悉东正教堂的朋友会发现,画面的背景并不是犹太圣殿,而是教堂。方形的祭台,祭台上的华盖,还有圣门,是东正教堂的典型布置。
画面这样设计,正反映出东正教圣像是用图像表达的神学。
我们知道,犹太圣殿的核心是约柜,而约柜中盛放着三件宝物:上帝亲手书写的约版,存放有吗哪的金罐,和亚伦发过芽的手杖(《希伯来书》9:4)。约柜和这三件宝物,在旧约历史事件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如此,它们也是预表,是符号,预示着在上帝的救恩计划中,即将出现的事物。这些事物都出现在了画面中,那些曾经的符号,自然也就不再需要。
耶稣基督就是上帝所立的新约,也是从天而降的真粮吗哪。曾经承载基督这新的约版的,是他的母亲玛利亚,她是新约的约柜,也是承载真粮的金罐。不能生长的手杖发了芽,没有丈夫的童女生了子。既然预表都已经实现,圣殿自然也就被教堂代替。
最后简单说一下,献主节有时也会被翻译为“主进堂节”或“主进圣殿节”。我们知道,圣经为我们记载了好几个关于耶稣进入犹太会堂和圣殿的故事。为了避免混淆,我们使用献主节这个名词。
另外,由于东正教会使用的历法与世界大多数地区使用的公历不同,这个2月2日,并不一定与公历的2月2日重合。关于东正教的历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这篇文章:《误解?东正教的圣诞节是在1月7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