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站 浪子回头
我们前面讲到,在踏上大斋期这个灵性征程之前,在迎接耶稣基督荣耀的复活之前,我们首先要有正确的愿望——亲近上帝的愿望、悔改的愿望,然后还要有正确的处世态度,也就是在人面前要谦和,在上帝面前要谦卑。
接下来,在大斋期开始前的第三个主日,也是大斋预备期的第三个主日,东正教会带领我们踏上灵修的第三级台阶——浪子回头,这个主日就叫“浪子主日”。
浪子回头的故事记载在了《路加福音》第15章11到32节。
这个故事的前半截讲的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像那个浪子一样,我们带着从上帝这位慈父那里得来的产业,来到了现在所在的异乡。
这是一份庞大的产业,包括我们的生命本身,在上帝里面充分享受生命,以及将意义、爱和知识注入生命的潜能,圣灵的恩赐,天国的平安与喜悦,通过认识上帝所获得的认识一切的智慧,还有作为上帝儿女的权能。
我们远离了上帝,远离了这份产业的根基,远离了故乡,在异乡“任意放荡,浪费资财”,直到“耗尽了一切所有的”(《路加福音》15:13-14)。我们的灵魂失去了曾经拥有的灵性之美,穷困潦倒,只得自甘低贱,却连“猪所吃的豆荚”都得不到。(《路加福音》15:16)
故事的后半截,那个迈向喜悦的转折,却不一定属于所有人。
那个转折开始于浪子的醒悟,他记起了故乡,记起了他的父亲。而我们却有多少人,并不知道自己身处异乡,梦里不知身是客,错把他乡当故乡。
“异乡感”是基督教的一个重要概念。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过“异乡感”,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远离了一种更真实、丰富、纯粹的生命,如果他满足于尘世的欢愉,从来没有渴望过一个尘世所没有的完美家乡,那么这个人是无法理解基督教的。
只有这种“异乡感”才能带来乡愁,才能带来我们对那更真实、丰富、纯粹的生命的切切思念。
有了对灵魂故乡的思念,虽然是灵性的进步,但又不知有多少人,人生仅仅停留在了思念中,内心充满着对这个尘世异乡的不满,一生所追求的,却仅仅是如何粉饰在这个异乡的遭遇,如何找到“猪吃的豆荚”,如何把豆荚做得可以下咽。
我们一生也没能去享用家乡父亲准备的肥牛犊,因为我们一生也没能踏上返家的第一步,就是浪子的忏悔:“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路加福音》15:18)只有在这忏悔中,我们才能开始起来,回家。
这返乡的愿望、这忏悔的谦卑,再加上这回家的行动,才是我们基督教常说的“悔改”。
那个充满喜悦的结局属于踏上归途的人。那是超出我们所应得的极大的喜悦。离家还远,慈父就迎着我们跑来。我们以为自己只配当父亲的雇工,却获得了象征儿女地位的戒指,穿上了上好的袍子,吃着家里珍贵的肥牛犊。
当我们悔改时,我们从上帝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我们曾经失去的,也不仅仅是我们按自己的力量所能赢得的奖赏,而是上帝这位慈父无尽的慷慨。
在这“浪子主日”晨祷(Matins)的礼仪中,东正教会加入一首思乡之歌,出自《圣咏集》第136篇,使用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圣经的朋友需要翻到第137篇: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抢夺我们的要我们作乐,说:‘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我们怎能在外邦唱上主的歌呢?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
这是当年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后,思念圣城耶路撒冷时,所唱的歌,是每一个意识到自己身陷异乡,远离上帝的人所唱的哀歌。
东正教会还会在接下来的两个主日咏唱这首圣诗,迎接大斋期的开始,因为大斋期这灵性的征程正是我们的返乡之路。
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