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之路

第四站 末日审判的标准

我们从上一次的“浪子回头”来到一级新的灵修台阶。

在大斋期开始前的第二个主日,也就是大斋预备期的第四个主日,东正教会的主题是“最后的审判”,这个主日因此就叫“最后审判主日”。

在接下来的一周中,教会为我们安排了轻微的斋戒,帮助我们的身体和意志力慢慢适应即将开始的全年中最严格的大斋。

这个主日过后,我们将戒除肉食,因此这个主日也叫“离肉主日”(Meatfare Sunday)。水产类、奶制品、蛋制品、油和酒,暂时不在戒除的范围内。

斋戒是东正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后会在专门的文章中详细介绍。

这个主日之前的周六,是“慰灵周六”(Memorial Saturday)。

一般来讲,除去个别与其它主题重合的周六,一年中的每个星期六,都是东正教纪念已故基督徒的日子。其中有几个周六,纪念活动会比较隆重,“最后审判主日”前的周六,就是一个。

教会不是一个仅限于这个尘世的组织,基督徒也不会因为离世,就不再是教会的一员。东正教会不仅明白这一点,也明白教会成员的职责之一,就是彼此代祷。

东正教会在每个圣餐礼,我们叫事奉圣礼(Divine Liturgy),为这些离世的成员祈祷,也在慰灵周六,特别为一切怀着复活和永生盼望而安息的人,从亚当和夏娃开始,直到最近离开我们的人,向上帝献上祈祷,请上帝看顾他们。这是我们彼此相爱的表现。

使徒保罗说:“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马书》8:38-39)

我们祈求上帝记念我们所记念的人,正是因为我们爱他们。为他们祷告就是在基督里、在爱里与他们相会。

既然基督作为生命本身,已经战胜了死亡,在他里面怎么还会有生者和亡者的区别呢?在他里面的,都是活着的。

大斋期的第二、第三和第四个周六也都是特别为逝者祈祷的“慰灵周六”。

在这个“最后审判主日”,东正教会指引我们细细品味《马太福音》第25章31-46节关于最后审判的比喻。

在过去几周的灵修主题中,上帝是温柔、宽恕、慷慨、慈爱的。他用无比的耐心等待我们悔改,用无尽的慈悲宽恕我们的过犯。但这一周的主题提醒我们,上帝也是审判者,他的公义丝毫不因他的慈爱而倾斜。

当基督再来的时候,他是来审判我们的。

这审判的标准也恰恰是爱。这爱必须是具体的,具体到每一个被上帝带到我们生活中的人。

当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基督徒把爱变为一种抽象的概念,一个口号,一种政治、经济或者社会运动。我们只爱抽象的群体,那些按照政治、经济、种族、文化划分的、不知成员都姓什名谁的群体,我们也只爱他们抽象的需求,那个未来某天的不知包含什么的正义与幸福,但我们却毫不犹豫地赶走早上在门口捡垃圾的老奶奶,唾骂回家路上差点儿碰脏我们衣服的乞丐。

关爱有需要的群体虽然是好的,但基督教的爱,远远要比泛泛的人文关怀和空洞的社会正义感,更具体、更深刻。

基督教的爱,是在每一个走进我们生活的人身上,看见基督,看见上帝的形象。

基督教的爱是具体的,一碗饭、一杯水、一件衣服、一刻陪伴,就在此时此刻,为了面前所邂逅的这个人。

这个“最后审判主日”还提醒我们,仅仅有亲近上帝的愿望,仅仅知道应该谦卑,和仅仅做个回头的浪子,都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通过跟随基督,通过在每个人身上看见基督、看见上帝的形象,通过具体地爱每一个人,来爱基督,来真正地成为上帝的儿女。

这一周的主题,再加上耶稣在《马太福音》第7章21到23节的教导,告诉我们,得救不能仅仅依靠某种叫“相信”的心理活动。忠实地参加宗教活动,甚至奉耶稣的名行神迹,也不能自动赋予我们进入天国的资格。

我们能否得救,取决于我们能否将信仰体现在具体的爱的行动上。

末日的审判者说:“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