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灵魂的目光——西奈的全权者基督
《全权者(全能者)基督》是一种常见且历史悠久的圣像画题材,多作为东正教堂主穹顶内的壁画,代表上帝的临在。画中的基督通常身穿拜占庭式长袍,右手做出象征祝福或训导的手势,左手持福音书。
《西奈的全权者基督》是一幅使用热蜡画法(encaustic painting)绘制在木板上的6世纪圣像画,现藏于西奈山(Mount Sinai)脚下的圣凯瑟琳修道院(Saint Catherine’s Monastery),高84厘米,宽45.5厘米,厚1.2厘米,是现存最古老的以“全权者基督”为题材的圣像画,不同大小和材质的复制品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热蜡画法是将颜料添加到热蜂蜡中,并趁蜂蜡冷却凝固之前在木板或画布上作画的一种方法。由于没有像电热笔或电烙铁这样可以局部精准加热的工具,古代画家必须在蜂蜡冷却之前完成颜料要表现的部分,颜料一旦凝固便难于修改,因此这种画法对绘画技巧要求很高。
在《西奈的全权者基督》中,基督身穿深色拜占庭长袍,从外袍的开口处可以看见他右肩佩戴着代表王权的金色绶带,头后金色光轮中的十字架花纹标志着他救世主的身份。注视着基督的面容并轻微地左右移动目光便可以发现他的左右脸庞不对称,因此赏画者很容易下结论说画面不协调。其实这里的不对称蕴含着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可以说是大有讲究。分别观察基督的左半身和右半身,画面的含义就容易理解得多了。
基督左边的面部表情严厉而坚定,眉毛上挑,目光直视画面外,仿佛可以看透赏画者的心灵深处,嘴唇紧闭且略带怒气。这是基督以洞察一切的审判者的身份出现。左手怀抱的福音书记载着他取了人身后,在世间为人类作出的榜样,因此基督的这一侧也代表了他的人性。福音书中基督的教导和榜样便是他在末日时审判世人的标准。
基督右边的面部表情平静安详。目光略微上扬,仿佛穿透了时间和空间,望向永恒。嘴唇闭合,庄严却不失温柔。这是基督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右手的手势表明他正在祝福渴慕救恩的人,教导人们应当脱离罪恶。展开的食指和中指代表基督具有神和人的二重性质。另外三个手指合拢,代表上帝三位一体的教义。这一侧的基督以通向永恒的救恩展示了他的神性。
将上述两个半身分别镜像后,再拼合成左右对称的图像,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
画家将代表人性的左半身和代表神性的右半身组合成一个面孔、一个人物,再次强调了基督同时具备的两种性质。这二重性质是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之一。
《西奈的全权者基督》用多重象征含义展示了它的深邃,却还有鲜为人知的神秘一面。这份神秘来源于它与饱含争议的都灵裹尸布(Shroud of Turin)的联系。都灵裹尸布是一块长4.4米,宽1.1米的亚麻布,正中呈现一个男子正面和背面的全身影像(见下图)。在这个影像里,男子的手、脚、头和肋旁都有创伤,身上也遍布鞭伤。布上的影像在黑白照相底片中最为清晰。用化学、光学、生物学和法医学都无法解释影像的形成。这些神秘现象和相关古老传说使很多人相信这就是耶稣基督被从十字架上取下后,他的亲属与信徒们用于包裹其身体的裹尸布。现存关于这幅裹尸布的记载可以追溯到14世纪,据此也有人认为裹尸布不过是后人的一幅艺术作品。
将裹尸布中男子的面部用底片成像,再与《西奈的全权者基督》比较,可以发现两幅面孔惊人地吻合(见下图)。
相信都灵裹尸布确实曾包裹过耶稣身体的人认为,6世纪的画家在见到裹尸布后,依照这上面的面容创作了《西奈的全权者基督》。认为裹尸布是后世伪作的人则辩称是裹尸布的作者临摹了古代圣像画。但令相信圣像在前、裹尸布在后的人难以解释的是,在《西奈的全权者基督》之前,圣像画中耶稣的面容各异,有的有胡须,有的没有,有的长发,有的短发,然而从6世纪开始,东正教圣像中耶稣的面容一下子得到了统一。直到如今,不论画家技法和风格如何,圣像中的耶稣都与《西奈的全权者基督》一样,长发中分,络腮胡须。什么样的权威使得东正教的画家们在过去1500年间执著遵守着与裹尸布酷似的耶稣相貌的画法?除了裹尸布的真实性,我们尚未发现更好的解释。